妹至帖

王羲之《妹至帖》 摹本 纵25.3厘米 横5.3厘米
(日本东京中村富次郎私人藏 1973年首次公开发表)
转自书法江湖宾南提供

释文:妹至羸,情地难遣,忧之可言,须旦夕营视之。

  《妹至帖》为唐代根据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搨本。因其篇首的“妹至”两字而得名。2行,17字。草书作品。作品无题跋和收藏印记,亦未见著录。11973年在日本五岛美术馆“昭和兰亭纪念展”上首次公开于世。2006年3月12日在上海博物馆“中日书法珍品展”中展出。

  富田淳撰文介绍《妹至帖》:“被贴在‘手鉴’上”的“手鉴”,是鉴定家鉴定古代墨迹时的比较资料。鉴定家将历代著名书迹分割成数行,收于册页,作为比较资料。

  《妹至帖》曾收于手鉴,并被切断成二行十七字,然后与《丧乱帖》、《孔侍中帖》运用同样纸张、同样技法制成为王书响拓本。源高名(914-982)《西宫记》中有醍醐天皇驾崩记录。据载,祔葬品中有王羲之书法三卷,即《乐毅论》、《兰亭序》、《羸》等三卷,原本此三卷并非原迹,醍醐天皇于917年(延喜十七年)借览保管于宜阳殿的“累代书法”,并令人模写之。富田淳表述:“有人指出,此处所见之《羸》或许是指《妹至帖》”。若《西宫记》记载是指《妹至帖》,《妹至帖》则也许亦与《丧乱帖》、《孔侍中帖》同样,是于公元710年至794年奈良时代舶载来日本的王羲之帖之一。因收于手鉴,保存状态良好,在探讨向拓本技术上亦为珍贵材料。由于中国历代著录不见此文,作为王羲之研究的新资料甚为重要。

  2007年11月26日举行的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,《妹至帖》起拍价不到2000万元,立即有人叫价至2100万、2200万,但之后却没有人继续喊价。由于该价位尚未达到拍卖底价,最终导致流拍。

【附录一】略谈《妹至帖》(转自祁小春柳斋的擘窠)

  近闻日本个人所藏“书圣”王羲之《妹至帖》摹本即将在香港佳士得拍卖,如果中方人士成为买主的话,则飘流东瀛千百年的“国宝”就有望成为“海归”,重返故国了,这实在是一件好事。因著名王羲之研究专家王玉池先生和我正好也在香港开学会,于是相约前往香港展览中心,亲眼目睹了这一件“国宝”。 笔者对此帖并无特别研究,仅就所知所见谈谈看法。

  一,关于《妹至帖》的由来

  摹本《妹至帖》,纸本,草书,纸本,二行十七字,纵25.3厘米、横5.3厘米。(见图)
释文∶妹至羸,情地难遣,忧之可言,须旦夕营视之。

  此摹帖一直密藏于日本民间,属个人收藏品。直到1973年在日本的五岛美术馆“昭和兰亭纪念展”上初次公开面世,才为世人所知。据日本富田淳氏介绍,此帖发现于某大名家传的“手鉴”中。所谓“手鉴”就是将历代名人书迹切割成数行收入册页中,作为鉴定古代书迹的比较资料。《妹至帖》亦被切割成二行二十七字,所用纸张和书写技法与《丧乱帖》和《孔侍中帖》相同,在研究摹拓技术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。可能是奈良时代舶载至日本的王羲之书迹之一。《妹至帖》不见于中国历代著录,是王羲之研究方面的新资料。 (同氏《中日古代书法珍品集》,国立东京博物馆、上海博物馆、朝日新闻社,2006年)

  又据日本学者名儿耶明考证,源高明(914-982)《西宫记》载醍瑚天皇(885-930)驾崩之际,副葬品中有王羲之书帖“《乐毅论》、《兰亭》《羸》等三卷”,遂疑“《羸》”即指《妹至帖》,因为帖中有“羸”字。笔者以为,原文应读为“《羸》等三卷”还是“《羸等》三卷”,似有商讨余地,如为后者则其推论无法成立。另外,如按照传统方法为帖命名,应如《十七帖》那样,取帖首“妹至”二字以命名才合情理。但此帖与《丧乱帖》、《孔侍中帖》相同,均无题款以及收藏印记,亦不见历代文献,正如富田氏所言,大约很早以前就流传到日本来了,故定为唐模本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。

  二,关于《妹至帖》的形制

  原来我一直以为《妹至帖》二行十七字的帖子是摹在一张纸上,这次目验原件,发现二行字的行距间中有一条切线,上半部分还看不出来,下半部分则清晰可见。这条切线显然与纸纹和折线不同,故可证明,此帖确如富田氏所言,曾经被“切割成数行”,裱装前应是两张纸条。由于经过“切割”,难免出现帖文阙字,以致文意难通。这一情况很像《二谢帖》, 该帖每行间的文意不太联贯,甚至完全不相关。至于为何要如此“切割”名迹来做“手鉴”?仅以“作为鉴定古代书迹的比较资料”解释似有些勉强,恐怕还会有其他原因。有人推测,“切割”字行或许是为了方便摹刻上石(或木板),此推测不无道理,观法帖中错行现象(如《宝晋斋法帖》的《二孙女帖》中第二与第三行的错行现象,不难看出乃刻工误贴字条所致)。但《妹至帖》如是唐摹本的话,这种可能就不太大了,因为唐代并未盛行刻帖。另外,仔细观看此帖,感觉其纸质与摹拓技法好像与《丧乱帖》也并不完全相同。如纵簾纸纹不甚清晰,在字迹笔画的磨损或虫蛀部分的处理上也只是空白,不见像《丧乱帖》那种精致的勾描墨线。

  三,关于《妹至帖》的释文

  《妹至帖》帖文仅十七字,大约因“切割成数行”的缘故,以致帖文残缺不全,所以,从帖文还看不出太多有关王羲之的信息。“情地”意为身心所置之地,在王羲之其他法帖中亦可见相似用法。如《淳化阁帖》卷六《嫂安和帖》言“穆松难為情地”,“穆松”是王羲之兄子。又《魏书》卷六十三王肃传载他上奏皇帝云“陛下辍膳三日,臣庶慌恐,无复情地。”类此用例后世鲜见,或为南北朝人之特有语词。另外,在帖文中似有阙字现象,如“忧之可言”疑原作“忧之不可言”,脱一“不”字。因为“……不可言”或反问句“……何可言”乃王羲之尺牍惯用语式,前之“……”多用形容语词,后接“不可言”乃表其状态程度的补语。如《右军书记》353帖“不问(得)多日,悬心不可言!”《长风帖》“哀情顿泄,亦难可言!”《旦夕帖》“言寻悲酸,如何可言?”《积雪凝寒帖》“比者悠悠,如何可言?”《玉润帖》“忧之燋心,良不可言!”等即是。又如王廙《嫂何如帖》“悬心不可言!”王操之《旧京帖》“闻问伤惻,痛不可言!”杨羲尺牍“羲比日追怀,眷想不可言!”这些都是与王羲之同时的晋人尺牍。另外,唐人书仪杜氏《吉凶书仪》中也有“忆念不可言”用例,可见中古书信多用此惯用语。

  四,关于《妹至帖》的书写时间和书法

  此帖中文字多见于王羲之其他法帖,如“羸”“遣”“忧之”“可言”“旦夕”等字,都很有特点,类似写法均可见摹拓墨迹本《七月帖》、《桓公当阳帖》以及《蜀都帖》,书法风格也比较接近,属于典型的流丽圆润一类型的王书。《七月帖》、《桓公当阳帖》言桓温第二次北伐,时在永和十二年(356),如果其字迹可信,则写《妹至帖》的时间可能与之大致相近。

  总之,从书法风格来看,《妹至帖》应属一件相当精致的王羲之书法作品。

【附录二】王羲之《妹至帖》香港流拍事件探微(王兴国 文 转自黄君的博客)

  《青少年书法(青年版)》 2007年第12期

  “王羲之《妹至帖》将在香港拍卖!”本刊2007年第11期《月报》栏目登载了这一重要消息。不久即有声音传来:11月26日,王羲之《妹至帖》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举办的“中国古代书画秋季拍卖会”上流拍!

  《妹至帖》乃何物也?尽管在上期本刊《月报》中略有介绍,“系国宝级作品”,“是王羲之书法的唐朝摹本”,“创作于7—8世纪”等。但因系简报,且无图片展示,广大读者仍感到十分模糊和抽象。在我们以往所读到的书法史料中,很多人似乎也未读到过这一资料。(国内正式见诸书面的是在2007年4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《历代墨迹选》中刊入的图片,但无介绍。)既然是“国宝级作品”,为何在香港流拍?

  带着这些问题,笔者于12月6日采访了在香港见证此事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黄君先生,12月8日又请教了在首都师范大学参加学术会议的广州美院教授、王羲之研究专家祁小春先生,此事方有了一些分晓。

  11月25日下午,黄君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展厅仔细观摩了《妹至帖》这一作品,并与同去的一些专家展开了相应讨论。(祁小春先生亦在此前亲睹了《妹至帖》真迹。)11月26日下午,也就是流拍的当天下午,黄君去香港著名书法家黄君实先生寓所拜访,两人深入地讨论了“流拍”这一惊人结果。对此事既有亲历,也有反复讨论。因此,当黄君说起《妹至帖》便滔滔不绝。他首先介绍,这次香港拍卖会,原先大家期望值很高的《妹至帖》底价为2700万,从1500万起拍至2000万后便无人应价而流拍。同期竞价的还有明代董其昌的书画册页及近现代画家张大千、齐白石等人的作品。尤其是董其昌的小册页,由2000万起拍,后至4300万成交。这一对比结果实在让人惊诧!不过在近几年国内拍卖活动中流拍的现象也时有发生。从《妹至帖》这一号称“国宝”级的作品流拍中,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当前文物拍卖中存在的问题。   

  一、对于作品宣传与研究不够的问题   

  《妹至帖》于1973年露面,被发现于日本某私人收藏家手中。当时,日本出版的一本手鉴《历代名家手迹》中“切割”刊载此帖。全文共二行,17字。文字内容为:“妹至羸,情地难及,忧之可言,须旦夕营视之。”(见附图)前年在上海举办的“中日书法珍品展”中《妹至帖》来过中国。据黄君与黄君实先生的讨论以及祁小春先生的研究,该帖可能是唐人摹本或至少是宋以前的。认为是摹本,可以从整体气息及“难”字等笔画的不连贯可以看出摹的动作痕迹。祁教授认为,该帖经切割装裱,甚至文字还有缺漏之嫌。但他们共同都讲,总的来看,该摹本的笔墨气息都比较好,应是一件相当精致的王羲之书法摹本。然而,我国及日本历代文献对此均无著录。多年在日本游学的祁小春先生说,1973年《妹至帖》在日本公之于世后,日本书法界、文史界亦无人对此进行专门研究。同时近些年亦未进行任何宣传,使得人们对它了解甚微,这是流拍的重要原因。   

  二、真伪判断问题   

  由于该帖出世晚,且历代无人研究,人们自然会对该帖的真伪心存疑虑。《妹至帖》是王羲之的真迹吗?很多专家认为可能性很小。但即使是唐宋摹本,也应该很有价值的,它对于我们今天研究王羲之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。问题是摹本的质量尚值得研究,具体是什么时候所摹,是使用的原帖摹本还是再摹本,甚至是不是近人摹本等等都值得商榷。故国内收藏者对之望而生畏。反之,如果对该帖考证准确,无论其拍卖底价多高,恐怕都不是问题。这次拍卖会上董其昌作品的成功拍出就是一个例证。   

  三、拍卖定价问题。   

  二黄先生均认为,该帖底价定得太高。既然其真伪尚难判断,甚至摹本年月也未形成定论,且该帖原本很小,只有25.3cm×5.5cm规格,以此片纸与2000万的底价实在有些不相称。如果此帖底价定在数百万,也许就不是这样一个结局了。因此,黄君先生指出,近年来随着文物收藏的火暴,国内一些拍卖品随意叫天价的现象并不鲜见。一些艺术品真赝难辨、以次充优的现象也困扰着市场,威慑着广大收藏家。所以,从这个角度看,《妹至帖》的流拍也说明了当前国内收藏家已经变得十分谨慎而理性了。

  黄先生还提出,当前中国的艺术市场前景依然很好。此次《妹至帖》的流拍对拍卖市场应该说也是一个警示。同时,他也认为,当前我国文物鉴定市场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发展,拍卖行中鉴定书法者应当既是鉴定家同时还是书法家,甚至是研究某一时期书法的专家,这样的研究与鉴定才会更准确、更客观公正而有说服力,文物艺术品的价值也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准确裁决。

  这次流拍也为书法界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:以《妹至帖》为代表的古代文物艺术品还有待更多、更及时、更深入的研究与宣传。   

  昭和四十八年(1973)初次公之于世的《妹至帖》,发现于某大名家传来的手鉴中。所谓手鉴,即将历代名迹切割成数行,收入册页,作为鉴定家鉴定古代墨迹时的比较资料。因此,《妹至帖》亦被切割成二行十七字,然所用纸张、技法与《丧乱帖》、《孔侍中帖》相同,亦为王羲之书之摹本。或许亦为奈良时代舶载至日本的王羲之书迹之一。也许因收于手鉴中之故,保存状态良好,在探寻摹拓技术上亦甚珍贵。中国历代著录不见此文,为王羲之研究方面重要的新资料。 (富田)